昨天又去看戲,看的是日本片。上一次看日本片已是「在世界中心呼喚愛」,今次的Tribeca Film Festival本來也有「禮儀師奏鳴曲」,可是買不到戲票,又怕自己失控喊到變豬頭,只好作罷,另外選了這齣 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, 英文譯作Still Walking.
故事講述一對中年子女回父母家紀念去世十五週年的大哥,二日一夜裡,大哥去世後潛藏在各人心裡的情緒感受被牽引出來。父親是退休醫生,一直希望長子繼承父業,可是他死後一切希望都幻滅,小兒子的工作是復修畫作,在他眼中並不出色。小兒子工作並不順利,回到家要在父母前扮工作忙。他娶了一個帶著兒子的寡婦,父母看著不大順眼,父母子關係冷冷淡淡的,只有女兒一家比較輕鬆。
飾演小兒子的是阿部寬。我不熟識日本演藝界,只聽過他的名字,不知他一向演什麼角色,不過在這齣戲裡,他演活一個內向沉默的中年日本男人。他的對白比較少,多靠眼神表情演戲,但入木三分。他不願意替代已死的哥哥,去滿足父母親的願望,他只想繼續當小兒子做他喜歡的事,懦弱的躲在背後,一年一次回家探父母,平時也不肯打電話,就是要逃避見到父母。他與繼子的關係也若即若離的,需要長時間的「磨合」。這個角色很平凡,但在阿部寬身上我們彷彿見到自己的懦弱和逃避。導演說這部戲是他母親死後創作的,母親的死令他想起自己和母親的關係,片中所表達的大部份都是他的想法和感受,卻想不到不止日本人明白他的感受,在不同的國外影展,觀眾都與他一起笑一起嘆氣。
飾演母親一角的原來是在「東京鐵塔」扮演老媽的樹木希林。她真是可愛得不得了,看她預備日式料理,與女兒閒話家常,為孫兒準備零食,做家務,叮囑丈夫去洗澡,憶往事扮別人的語氣表情說話,甚至不經意的要求媳婦儘早生個小孩,都演活一個平凡又樂觀的母親。不過我最感動的一幕是她細細說出她對大兒子的懷念。當年大兒子是因為救一個遇溺的男孩而淹死,這個男孩現在長大了,每年兒子的忌日,她都會邀請他來作客。她說要這個男孩記住他們一家的痛苦,要讓他保持歉疚,也讓她看清楚上天怎樣懲罰這個人——這個長大了的男孩的確很落泊,身型肥胖、失業、表情尷尬。原來,表面上笑哈哈的母親,埋藏在心中的是巨大的恨意,但她沒有一絲激動,反而淡淡的說出她的恨意,她說她總要找一個人去恨,把所有過失推在那個人身上,而這個人就是那個遇溺男孩。看著她的細語和茫然的神情,真令人心都實了。末後,有隻蝴蝶突然飛入屋內,她想去捉它,想著那是她的大兒子,那神情讓我覺得,我真要好好活著,不要父母擔心掛念。
這齣片很含蓄,不會讓你大哭一場,但總有點點愁在心中揮之不去。導演兼編劇是枝裕和非常高明,他沒有把片子拖往悲劇的深淵,反而利用女兒一家的輕鬆幽默平衡兒子與父母沉重冷淡的氣氛,使人看得不那麼辛苦。
昨天又是三十多度的大熱天,在會場外排隊熱到冒煙,可是看罷此戲又覺得清涼不少。片中的日本近海小鎮、鄉下生活、平凡的家居佈置、簡單的日本料理、阿部寬一身簡單的衣服都呈現了日本的淡雅。這一切一切都將我拖進日本的小鎮,彷似身在其中。我很少看得這樣入神,走出戲院回到喧鬧的紐約街頭,有點失落。
無論生老病死,我們都要繼續走下去。
*****************
在網上一搜,才知道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也有這齣戲。
今年電影節我就是為了阿部寬而入場的,阿部寬因此片拿了影帝,戲好看,配樂出色,無論阿部寬和父母有幾多磨擦,最後都變得不重要,因為「逝去的人會在生者心中活著」。
nikita,
電影配樂真的很好,我也忘了寫,好看的地方太多了。
看完這戲我也有點喜歡阿部寬了。
Sherry
看了你介紹,我們也找了這出戲來看。
真的很好看。
我尤愛小兒子塞錢給老媽那一段;也愛姐姐,永遠令人感覺輕鬆愉快;
更愛死了樹木希林,可愛的老媽令人又想笑又想哭又想緊緊抱抱她。
或是年紀大了,關於家庭的片子在心裡輕輕的就能劃道痕。
看的時侯看完了都想起你。
秋天來了,中央公園的樹木該又是一番景致了。
期待著今年聖誕!
你也看了,真好!
這是一齣好戲,令人入神, 很難忘那些鄉村風光。
我十一月尾便會回到香港了, 到時再約。